【有始有终的故事(成语有始有终的典故)】“有始有终”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认真、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那么,“有始有终”这个成语究竟从何而来?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有始有终”的出处
“有始有终”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凡人之智,不能周尽,各有其志,或有始无终,或有终无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有的事情开始得不错,但没有坚持到底;有的虽然结尾圆满,却缺乏开头的准备。
后来,这一说法被逐渐演变为“有始有终”,成为形容一个人做事态度端正、能够坚持到底的褒义词。
二、“有始有终”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敬的学者,他非常勤奋好学,但常常因为学习时间太长而感到疲倦。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他在书房的梁上系一根绳子,把头发绑住,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正是“有始有终”的体现——他从不因困难而放弃,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目标。
另一个著名的故事来自战国时期的苏秦。他早年游历各国,屡遭冷遇,甚至一度穷困潦倒。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闭门苦读,夜以继日地学习。为了防止自己昏睡,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来保持清醒。最终,他学有所成,成为著名的纵横家,为秦国效力,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有始有终”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始终坚持初心,不轻言放弃。
三、“有始有终”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有始有终”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那些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比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刚开始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失去了动力,最终半途而废;而那些始终保持专注、认真负责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成功。
同样,在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而真正懂得“有始有终”的人,会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去克服一切障碍,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
“有始有终”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有行动、有结果。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以“有始有终”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挑战,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有始有终的故事 成语有始有终的典故,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