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尊严”的含义,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能够准确复述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培养尊重他人、维护自身尊严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尊严”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体会人物在困境中坚持自尊的精神。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原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问题提纲。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尊严”的名人名言或故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尊严?你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到有尊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适时讲解。然后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
3. 精读分析,深入理解(20分钟)
- 分组讨论: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人物的尊严?他们是如何表现自己的?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句,如“他没有接受施舍,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体会人物的坚定与自尊。
-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或他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尊严。
4. 情境体验,情感升华(15分钟)
设置情景模拟:假设你是文中的年轻人,在饥饿和尊严之间如何选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景对话,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拓展延伸(10分钟)
- 教师总结:尊严是每个人内在的价值体现,它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坚持。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维护尊严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尊严
—— 课文《尊严》教学设计
关键词:尊严、自尊、坚持、价值、尊重
核心句:他没有接受施舍,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感悟:尊严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尊严”在当代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