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是成语吗】“言不由衷”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但很多人对其是否为成语存在疑问。本文将从词义、结构、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是否属于成语。
一、词义解析
“言不由衷”字面意思是“说话不是发自内心”,即所说的话并非真实想法,而是出于某种目的或不得已而为之。常用于形容人说话不真诚、虚伪或被迫表态。
例如:“他虽然点头同意,但言语中明显言不由衷。”
二、结构分析
“言不由衷”由四个汉字组成:
- 言:说话
- 不:否定
- 由:出自
- 衷:内心、本心
整体结构为“动词+否定词+介词+名词”,符合汉语成语的常见结构模式。
三、来源考证
“言不由衷”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言不由衷,不可与语。”后来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用法。因此,该词具有明确的古代文献出处,属于传统语言表达。
四、是否为成语?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和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言不由衷”被明确列为成语,意思为“说话不是发自内心”,常用于描述虚假或被迫的言语。
五、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是否成语 | 是 |
| 词义 | 说话不是发自内心,多指虚伪或被迫表达 |
| 结构 | 动词+否定词+介词+名词(言+不+由+衷) |
| 来源 | 出自《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他人说话不真诚、虚伪或被迫表态 |
| 同义词 | 言不由心、口是心非、虚情假意 |
| 反义词 | 言听计从、直言不讳、表里如一 |
六、结语
综上所述,“言不由衷”不仅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而且是一个标准的成语,具有明确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言不由衷是成语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