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原文】《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著的一篇政论文,全文以战国时期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与秦国之间的历史为背景,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赂秦”是导致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一、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之所以相继灭亡,不是因为它们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而是因为它们对秦国采取了“赂秦”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以换取和平,但实际上助长了秦国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六国被逐个吞并。
苏洵认为,六国若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未必不能与秦国抗衡。但因各国之间缺乏信任,互相猜忌,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此外,苏洵还批评了当时宋朝统治者对外妥协、对内腐败的政策,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六国论》原文节选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三、核心观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主题 |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赂秦”,而非军事失败 |
主要论点 | 赂秦导致力量削弱,最终灭亡 |
历史背景 | 战国时期六国与秦国之间的争斗 |
论证方式 | 对比分析、举例说明、类比推理 |
写作目的 | 借古讽今,警示当权者勿重蹈覆辙 |
语言风格 | 严谨犀利,富有逻辑性 |
现实意义 | 批评当时宋朝对外妥协、对内腐败的政策 |
四、结语
《六国论》虽为古代文章,但其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苏洵通过历史事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强敌,不应一味退让,而应团结一致,积极应对。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政治的深刻警示。
以上就是【六国论苏洵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