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文言文及翻译】在古代汉语中,“嗟来之食”是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它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尊严与气节的重视。本文将对“嗟来之食”的文言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一、文言文原文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 饿者闻之,遂不食,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二、白话翻译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时,黔敖在路边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
有一位饥饿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慢慢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那人听到后,拒绝了,说:“我就是不吃这种带有侮辱意味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黔敖随后表示歉意,但那人最终没有吃,饿死了。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故事背景 | 齐国大饥,黔敖设食施舍 |
主要人物 | 黔敖(施舍者)、饿者(被施舍者) |
核心情节 | 饿者拒绝“嗟来之食”,宁死不屈 |
成语含义 |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强调尊严与气节 |
现代启示 | 强调自尊自立的重要性,反对无尊严的施舍 |
四、文化意义
“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于人格尊严的坚守,也反映出社会对尊重他人、保持道德底线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典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给予帮助时,应尊重对方的尊严,避免让善意变成伤害。
五、结语
通过“嗟来之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格和尊严的高度关注。它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章,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气节与尊严的重要体现。理解并传承这样的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以上就是【嗟来之食文言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