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病入膏肓的出处和典故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病入膏肓的出处和典故,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1 03:55:48

病入膏肓的出处和典故】“病入膏肓”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病情严重,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医学领域,也常被引申为事情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一、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原意是指疾病已经深入到膏肓之间,无法医治。在古代,“膏肓”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被认为是心肺之间的区域,古人认为这里是治疗的禁区,一旦疾病侵入,就难以治愈。因此,“病入膏肓”后来被引申为事物或人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这一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描述严重问题或不可挽回局面的常用表达。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病入膏肓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
原文出处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 指疾病已深入体内,无法救治;引申为事情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膏肓含义 古代医学术语,指心肺之间的部位,被认为是治疗的禁区。
引申义 事物或人已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使用场景 描述病情严重、事态不可挽回、问题难以解决等情境。
文学应用 多见于历史、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用于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三、典故详解

“病入膏肓”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故事讲的是晋景公患病,召来名医医缓诊治。医缓诊断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意思是说,晋景公的病已经深入到膏肓之间,针刺不到,药物也难达到,因此无法治愈。

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了当时对医学的认识,也反映了古人对“膏肓”这一部位的重视。此后,“病入膏肓”便成为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救的成语,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四、结语

“病入膏肓”不仅是医学上的一个术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提醒人们,有些问题一旦发生,可能就再也无法挽回。无论是身体还是事业、情感,都需要及时关注与处理,避免“病入膏肓”的结局。

以上就是【病入膏肓的出处和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