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知识点-(360)】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寓言故事一直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认知的重要内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便是一篇富有寓意的古代神话故事,通过简短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本文将围绕课文原文、作者背景、主要内容、语言特色以及教学重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课的知识点。
一、课文原文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作者与出处
《精卫填海》出自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古代地理、物产、神话、民俗等内容的奇书,内容丰富,想象力奇特,对后世文学和文化影响深远。
“精卫”是传说中炎帝的女儿女娃所化,她因溺亡于东海,化作一只鸟,日复一日地衔来树枝和石子,试图填平大海,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课文内容解析
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内涵深刻:
-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开篇点明人物身份: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说明她是神祇之女,具有超凡的身份。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无情。
-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不断从西山取来树枝和石头,投入东海,试图填平大海。这个行为象征着一种执着、坚定的意志,即使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也永不放弃。
四、语言特点
1. 简洁凝练:全文仅27字,却完整讲述了故事的起因、发展与结果,体现了文言文的精炼之美。
2. 想象丰富:通过神话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寓意深刻:故事虽短,但蕴含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如“溺”、“堙”等)。
- 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顽强精神,体会寓言的寓意。
-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古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
- 文言文的理解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借助注释和教师讲解来理解句意。
- 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拓展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结合以下方式进行拓展: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精卫”,讲述自己的“填海”故事,增强情感体验。
-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描述如果自己是精卫,会如何填海,培养创造性思维。
-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拓宽视野。
七、总结
《精卫填海》虽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不仅是一则神话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不断前进,哪怕最终未必成功,过程本身也值得敬佩。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像精卫一样勇敢、坚持、不轻言放弃。
---
结语: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经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