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原文及译文】《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通过描写农人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与君皆人也。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日子,到了五月更是忙碌不已。
妇女们挑着饭篮,孩子们拿着水壶,一起前往田地送饭。
男人们则在南边的山岗上辛苦劳作。
脚下的土地被烈日炙烤,背上也被晒得滚烫。
虽然筋疲力尽,却感觉不到炎热,只担心夏天太短,不能多干一会儿活。
还有一位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一旁。
她手里拿着捡来的麦穗,手臂上挂着空荡荡的竹筐。
听她和其他人说话,让人感到心酸。
她的家田已经交了赋税,只能靠这些麦穗来填饱肚子。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呢?和你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想到这些,我心里感到深深的愧疚,整天都无法忘记。
赏析:
《观刈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盛夏时节农民劳作的艰辛场面,展现了他们为了生计而忍辱负重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贫妇人”拾穗情景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大、赋税沉重的现实问题。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这首诗虽篇幅不长,却情感深沉,语言朴实无华,读来令人动容。它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写实,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