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时教案(12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并掌握《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学习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 能够准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人生之志和情感之深。
-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
-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诗歌朗诵音频、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课前作业。
四、教学过程(分四课时)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
- 介绍曹操及其历史背景。
- 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句子的描写作用。
- 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教学活动: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手法。
-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胸怀大志、统一天下的雄心。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教学
- 了解王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 领会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
- 掌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空间转换手法。
教学活动:
- 对比阅读:比较本诗与《观沧海》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语言品味:分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感与节奏美。
第三课时:《天净沙·秋思》
教学
- 介绍马致远及其元曲风格。
- 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等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
- 掌握小令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简练的特点。
教学活动:
- 创设情境:播放秋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断肠人在天涯”的理解。
第四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
-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与王昌龄的关系。
- 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环境描写与情感渲染。
- 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
- 情感体验:通过配乐朗读,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朋友”为题,写一段短文,表达对友情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四首古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还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进一步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热爱。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 选择一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真正爱上古诗,走进诗意的世界。
八、板书设计(示例)
```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 观沧海(曹操)
- 意象:水、山、日月、星汉
- 情感:豪迈、壮志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 意象:青山、行舟、潮水、风帆
- 情感:思乡、豁达
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 情感:孤寂、思念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 情感:牵挂、慰藉
```
九、教学资源推荐
- 《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片段
- 语文教材配套光盘或网络资源平台
十、附录
- 课时安排表
- 诗歌原文及注释
- 教学评价表(包括学生表现、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灵活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