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农村四季的自然风光与农事活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该篇课文被选入古诗文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 学会通过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增强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录音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诗人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四时’吗?‘田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接着出示一幅田园风光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画面,引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三)细读品析(15分钟)
1. 分组讨论:每句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结合插图帮助理解。
3. 重点讲解“昼出耘田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等句,解释其中的劳动场景和儿童形象。
(四)深入理解(10分钟)
1. 提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春日”“夏日”等。
3. 讨论:为什么诗人要写这些景象?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7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的田园景象,并尝试仿写一句诗。
(六)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四季的田园风光,更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赞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诗人一样,学会观察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四季景色,要求运用诗中的一些表达方式。
六、板书设计
```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春日:忙种田
夏日:勤耕作
童孙:学劳作
情感:热爱田园生活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方面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语言风格还不够熟悉,今后应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