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卡到怀疑人生,求给个解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8:15:16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古诗词”,但因其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常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文章通过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表达了对古人记载的质疑精神与求真态度,体现了苏轼“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

一、原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有声如磬。而今人多以钟名其山者,盖音谬也。

余方乘舟,自鄱阳湖入,至九江,欲观石钟山。时日已暮,风怒涛高,舟人不能进。遂止于山下,夜半,风息,月明,天光水色,皎洁如练。余与子迈乘小舟,循山而行,见石壁千仞,上有石罅,若有声出其中。余曰:“此岂非《水经》所谓‘石钟’者耶?”子迈曰:“恐未然也。”

乃呼渔人,问其故。渔人曰:“此山多穴,风从西来,吹入穴中,如钟鸣;若风从东来,则不鸣。”余笑曰:“此理也,非神怪也。”遂命舟人泊舟,登岸,寻石钟山之所在。

山下有大石,中空,可容数人。叩之,有声,其声清越,如钟。又见石上有一孔,谓之“鼓洞”。击之,则声如鼓,响彻山谷。余叹曰:“古人之言,不可尽信;学问之道,在于亲历。”

于是作《石钟山记》,以志其事。

二、译文

《水经》中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里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与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像敲击磬一样。而如今人们称这座山为“石钟山”,大概是声音有误吧。

我正乘船从鄱阳湖出发,来到九江,打算去观看石钟山。当时已是傍晚,风大浪急,船夫无法前行。于是停在山脚下,到了半夜,风停了,月亮出来了,天光和水面交相辉映,明亮如绸缎。我和儿子苏迈乘着小船,沿着山边走,看到陡峭的石壁,上面有缝隙,似乎有声音从里面传出。我对苏迈说:“这难道就是《水经》所说的‘石钟山’吗?”苏迈说:“恐怕不是这样吧。”

于是叫来渔夫,询问原因。渔夫说:“这座山有很多洞穴,如果风从西边吹来,吹进洞中,就会发出钟一样的声音;如果风从东边吹来,就不会响。”我笑着说:“这是道理,并非神怪之事。”于是命令船夫靠岸,上岸寻找石钟山的位置。

山下有一块大石头,中间是空的,可以容纳几个人。敲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悠扬,像是钟声。又看见石头上有一个洞,叫做“鼓洞”。敲打它,声音像鼓一样,回荡在山谷中。我感叹道:“古人的话,不能全信;做学问的道理,在于亲身经历。”

于是写下这篇《石钟山记》,用来记录这件事。

三、赏析与启示

《石钟山记》虽为一篇游记,却蕴含深刻的哲理。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声音来源的实地考察,揭示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古代文献的批判精神。他不盲从古人之说,而是亲自探访、验证,这种科学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文章语言简练生动,描写细腻,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哲理的升华,堪称散文中的佳作。读罢此文,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也能体会到苏轼那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结语:

《石钟山记》不仅是苏轼游历山水的记录,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思考的散文。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知识与信息时,应保持理性与怀疑的态度,唯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与认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