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之《归雁二首》原文及赏析】《归雁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具有深刻情感与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这两首诗以“归雁”为意象,借雁南飞、北归的现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杜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思与无奈。
一、原文
其一
万里衡阳雁,三秋别路长。
音书难寄远,梦寐欲归乡。
风急云边影,霜寒塞上光。
何当解羁绊,重与故人翔。
其二
孤影随风去,寒声入夜长。
遥知天外路,犹自绕沙塘。
旅食多愁思,家山隔渺茫。
何时得归去,共此月华凉。
二、赏析
《归雁二首》虽题为“归雁”,但并非单纯描写雁群南归的景象,而是借雁之归途,写人之归心。诗中“归雁”既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游子思乡、志士怀国的情怀。
第一首诗中,“万里衡阳雁”点明了雁的飞行距离之远,也暗示了诗人自身漂泊在外的处境。“三秋别路长”则进一步说明离别时间之久,旅途之艰辛。接着,“音书难寄远,梦寐欲归乡”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无法与家人通信、只能在梦中归乡的无奈。后两句描绘了雁在风霜中飞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伤色彩。
第二首则更加细腻地刻画了雁的孤独与旅程的艰难。“孤影随风去,寒声入夜长”描绘了雁独自飞翔、夜晚寒风呼啸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孤寂与冷清。诗人借雁之“旅食多愁思”来映射自己流落异乡的苦楚,“家山隔渺茫”更是道出了思乡之情的深切。最后两句“何时得归去,共此月华凉”则以温柔的笔调收尾,寄托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特色
1. 意象鲜明:诗中“雁”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既具现实性,又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情感真挚:杜甫善于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得诗句既有画面感,又饱含深情。
3. 语言凝练:全诗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过多的铺陈,却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四、结语
《归雁二首》是杜甫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在这两首诗中,归雁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能听到一个漂泊者的心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