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急!求解答,求此刻有回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18:28:49

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品,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特色;理解文章中描写冬天景象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

三、课前预习:

1. 作家简介:

-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2. 背景知识:

-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选自《老舍散文集》。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北方冬天的温暖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3. 生字词积累:

-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的边缘或缝隙中。

- 水墨画(shuǐ mò huà):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

- 暖和(nuǎn huo):温暖舒适。

- 安适(ān shì):安静舒适。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 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 小组讨论并归纳: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像北平的风大,也不像伦敦的雾多,更不像热带地区那样炎热。

2. 文本细读:

-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 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济南冬天的“无风”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屋顶上卧着点雪。”

- “卧”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感,增强了画面感。

- 第三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 这里通过“冒热气”这一细节,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突出了“温晴”的特点。

3. 语言赏析:

- 文章语言优美,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像地毯”、“像水墨画”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4. 情感体验:

- 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济南的冬天?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 与朱自清的《春》进行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描写季节方面的异同。

- 《春》描绘的是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济南的冬天》则表现的是冬天的温暖与宁静。

2. 写作练习:

- 以“我眼中的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家乡冬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六、课后作业:

1. 基础巩固:

-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尝试仿写一句。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拓展阅读:

- 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七、教学反思:

-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

备注: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