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通书原文译文】《通书》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重要哲学著作,原名《太极图说》,后由其弟子整理并命名为《通书》。该书以“太极”为宇宙本体,阐述了天人合一、道德修养与人生理想的关系,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之一。
一、《通书》原文
太极图说(节选)
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既分,天地定位。于是五行之气,各有所主,而万物生焉。
圣人作《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曰:“观变阴阳而立卦,发挥刚柔而生爻。”此所以尽性知命,而能成天下之大业也。
通书·第一篇: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太极也。无极者,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太极者,有形有象,可以言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既分,天地定位。于是五行之气,各有所主,而万物生焉。
通书·第二篇:理
理者,天地之本也。理在人心,则为性;理在事物,则为物。性者,人之所以为仁义礼智也;物者,天地之所以为山川草木也。
通书·第三篇:诚
诚者,天之道也;敬者,人之道也。诚则无伪,敬则无怠。无伪则心正,无怠则事修。心正则身修,事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通书·第四篇:志
志者,心之所向也。志不立,则无以成事。故君子务本,先立乎其大者,而后可得其小者。
通书·第五篇:敬
敬者,修身之本也。敬则不惰,不惰则精进;精进则德日新,德日新则道日明。
通书·第六篇: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也。君子守中,以应万变。中则和,和则安,安则久。
通书·第七篇:乐
乐者,心之和也。乐则无忧,无忧则安;安则德全,德全则道明。
通书·第八篇:学
学也者,所以致知也。知者,心之明也。明则无蔽,无蔽则通;通则达,达则行。
通书·第九篇:思
思也者,心之虑也。思则不惑,不惑则明;明则知,知则行。
通书·第十篇:问
问也者,求其未明也。问则不困,不困则进;进则达,达则通。
二、《通书》译文
太极图说(节选)
从太极开始运动,产生阳气;静止时产生阴气。阴阳分开之后,天地便有了各自的方位。于是五行的气各自主宰一方,万物由此而生。
圣人创作《易经》,用来沟通天地神灵的德行,用来类比万物的情状。所以说:“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设立卦象,发挥刚柔的性质而生成爻辞。”这就是能够了解人性、顺应天命,从而成就天下大业的方法。
通书·第一篇:太极
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无极是没有形状、没有形象,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太极是有形状、有形象,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太极运动而产生阳气,静止而产生阴气。阴阳分开后,天地就确立了位置。于是五行之气各自主宰不同的事物,万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通书·第二篇:理
理,是天地的根本。理存在于人心之中,就是人的本性;理存在于事物之中,就是事物的本质。本性是人所具备的仁义礼智等品德;事物则是天地所具有的山川草木等存在。
通书·第三篇:诚
诚,是上天的法则;敬,是做人的准则。真诚就不会虚伪,恭敬就不会懈怠。没有虚伪,心就会端正;没有懈怠,做事就会认真。心端正了,自身就会修养好;做事认真了,家庭就能和睦,国家就能治理,天下就能太平。
通书·第四篇:志
志,是心中所追求的方向。如果没有志向,就无法做成事情。因此,君子要抓住根本,首先树立远大的目标,然后才能实现较小的目标。
通书·第五篇:敬
敬,是修身的根本。尊敬他人就不会懒惰,不懒惰就会不断进步;不断进步,德行就会日益提升,德行提升了,道理就会更加清晰。
通书·第六篇:中
中,是指不偏不倚,不过分也不不足。君子坚守中道,来应对各种变化。中庸就能和谐,和谐就能安定,安定就能长久。
通书·第七篇:乐
乐,是内心和谐的表现。快乐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就安心;安心就能保持德行,德行完整了,道理就会明白。
通书·第八篇:学
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知识是心灵的光明。光明就不会被遮蔽,不被遮蔽就能通达;通达就能达到目的。
通书·第九篇:思
思考,是心灵的考虑。思考就不会迷惑,不迷惑就能明白;明白就能知道,知道就能行动。
通书·第十篇:问
提问,是为了寻求尚未明白的东西。提问就不会困惑,不困惑就会进步;进步就能通达,通达就能理解。
三、结语
《通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深邃,蕴含着周敦颐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理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经典文本。阅读《通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