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及rdquo及的意思_全诗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句词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原词如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莫遣素娥知,问清光、多少年多?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其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尤为经典,寓意深刻。
“桂婆娑”指的是月中的桂树,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而“斫去”意为砍掉或除去,这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砍伐,而是象征性地去除那些遮挡月光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去掉那些阻碍光明的因素,那么清辉将会更加明亮。
“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人们常说,如果去除了这些障碍,就会看到更多的光明。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一隅,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奸佞当道,他渴望扫除黑暗势力,迎来国家的清明与繁荣。
整首词通过中秋赏月的场景,寄托了词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他虽有“乘风归去”的幻想,却最终选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在现实中寻找希望与光明。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辛弃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坚持,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之精神的体现——不畏艰难,心怀天下。
总之,这句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