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豫让为主角,通过对其行为的剖析,表达了作者对忠义、气节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本文不仅语言精炼、立意深远,而且在历史与道德的交织中展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原文
豫让者,晋人也。尝事范氏及中行氏,皆不得志。乃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灭,豫让欲为之报仇。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何以报智伯乎?”遂变姓名,为刑人,入宫中涂厕,欲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觉而捕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不避死以成名。今君已诛我矣,然愿得君之衣而击之,以偿我心。”赵襄子义而许之。豫让于是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而死。
二、翻译
豫让,是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投靠了智伯,智伯对他非常尊重和宠爱。等到智伯被灭后,豫让想要为他报仇。他说:“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我该怎么报答智伯呢?”于是他改换姓名,做了受刑的人,混入宫中厕所,企图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察觉并逮捕了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诚的臣子也不会因怕死而逃避名声。现在您已经杀了我了,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来满足我的心愿。”赵襄子被他的忠义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豫让于是拔出剑,跳了三次,击打那件衣服,之后自刎而死。
三、赏析
《豫让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作者通过对豫让事迹的叙述,探讨了“忠”与“义”的本质,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价值。
首先,豫让的行为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之所以甘愿冒死复仇,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与智伯之间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简单的忠诚,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这种精神在古代文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格。
其次,文章通过豫让临死前的言行,展现了他对“名节”的执着追求。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坚持要完成自己的心愿,表现出一种至死不渝的信念。这种精神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忠义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文章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豫让并非一味地盲目复仇,而是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他知道自己将死,却仍然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这种行为既令人敬佩,也让人深思。
综上所述,《豫让论》不仅是一篇历史人物的记述,更是一篇关于忠义、气节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命运与选择时,如何坚守自我,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