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讲述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讲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思、评等多维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表达习惯,增强自信心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会认真听讲,准确理解故事内容;能清晰、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 难点:在听与讲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表达情感、组织语言。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精选适合学生年龄的故事材料(如童话、寓言、生活小故事等);制作相关课件或图片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或聆听教师提供的故事,思考故事内容,准备复述或讲述。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你们有没有听过特别有趣的故事?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他们对“听”和“讲”的兴趣。
第二环节:听故事,学倾听(10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如《小猫钓鱼》),要求学生认真听,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
-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听完后,教师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听到的关键信息。
第三环节:讲故事,练表达(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故事进行讨论,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复述。
2.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或简单评价。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与指导,强调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编一个故事,你会讲什么?可以是真实的事情,也可以是想象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创作一个小故事,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听故事时是否专注,在讲故事时是否清晰、有条理。
2. 表现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故事讲述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
听故事,讲故事
听——认真、专注、记重点
讲——清楚、有条理、有感情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听”与“讲”的双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丰富故事类型,增加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