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情感变化,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与信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列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孩子的尊重,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及其背后的情感。
- 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教育意义。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图片等)
- 小组讨论任务卡
- 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围巾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雀》这篇课文,还记得故事讲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主要人物:列宁、小男孩、灰雀。
接着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2. 精读课文(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部分。
- 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焦急地寻找,表现出他对鸟的喜爱。
引导学生体会“他仰着头,四处张望”这句话中列宁的着急心情。
- 列宁遇到小男孩,两人对话,小男孩一开始显得紧张,后来在列宁的鼓励下说出实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体会小男孩从害怕到坦白的心理变化。
- 第三段:灰雀飞回来,列宁没有责备男孩,而是用巧妙的方式让他认识到错误。
提问:“你认为列宁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列宁的智慧和宽容。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 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
- 分析:列宁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
- 表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对话场景。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拓展延伸(8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分享真实故事,增强课堂互动性。
同时,播放一段关于保护鸟类的小视频,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环保意识的理解。
5. 总结与作业(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列宁的智慧与宽容,以及诚实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我心中的列宁》
- 与家人分享《灰雀》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列宁 → 爱鸟、善解人意
小男孩 → 紧张 → 坦白 → 改正
灰雀 → 回来 → 安全
核心:尊重、信任、诚实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人物心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引导与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