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全覆盖】《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寒冬时节攀登泰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作为一篇经典古文,它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常考的篇目之一。因此,掌握《登泰山记》的理解性默写内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章背景与主旨
《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冬日游览泰山后所写,全文共四百余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文章通过描写登山过程、沿途景色以及登顶后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二、重点句子理解与默写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行程,说明作者从京城出发,经过多个地方,最终到达泰安。理解时需注意“乘风雪”、“越长城之限”等细节,体现旅途的艰难与决心。
2.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见。”
这句话说明作者在途中看到的石刻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一些较为偏远的古迹因无人问津而被遗忘。理解时应抓住“远古刻尽漫失”这一关键信息,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
3.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此句描写了泰山的地质特征,强调石多土少,石头颜色深沉,形状方正。理解时要注意“平方”、“圜”的含义,有助于准确默写。
4.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作者在山顶远望,看到云雾中有数十座山峰如骰子般矗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势的雄伟。理解时应结合“白若摴蒱”这一比喻,增强记忆效果。
5.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望,如海市蜃楼。”
此句描写登顶后俯瞰的景象,云雾缭绕,仿佛海市蜃楼,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感受。理解时要注意“云漫”、“海市蜃楼”等关键词。
6. “或曰:‘此东海也。’余始信以为然。”
作者听到有人说这是东海,起初不信,后来才相信。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理解时应注意“或曰”、“始信”等词语的语气变化。
7.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上山顶后,看到远处的山峦覆盖着白雪,阳光照耀,呈现出壮丽的景象。理解时应把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意境,有助于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8.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此句描述了作者与友人于深夜在日观亭等待日出的情景,表现了对自然奇观的向往和期待。理解时要记住“戊申晦”、“五鼓”等时间表达方式。
9.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描写太阳升起时的景象,红色如丹,下方有红光摇曳。理解时应抓住“正赤如丹”、“红光动摇”等意象,有助于准确默写。
10. “余始至,未有知其处者;及既上,则山之大,盖如此。”
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登泰山后的感慨,认为山之广大超乎想象。理解时应注意“未有知其处者”与“则山之大,盖如此”的对比,体现作者的深刻体会。
三、总结
《登泰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理想的追求。掌握其中的重点句子和理解性默写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文,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学习《登泰山记》时,不仅要熟读背诵,更要深入理解每句话的内涵与情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性默写”,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