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通过一个温馨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在卖报时因谎称有马而获得顾客的善意帮助,最终在得知真相后仍选择守护这份善意的故事。文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善意,培养善良、诚实、感恩的品质。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类似的人际关系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我”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之间的信任与善意。
- 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反思。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如果你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引出“善意”这一主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正音。
2. 提问:故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找出关键语句,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境下?
2. 分组讨论:为什么“我”会说“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谎言背后有什么原因?
3. 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我”和“老板”,体验当时的对话与心理活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善意而说谎?结果怎样?”
2. 讨论:如果“我”没有说谎,会发生什么?你觉得说谎是错误的吗?为什么?
(五)总结升华(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告诉我们,善意有时可以跨越谎言,但真诚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石。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善意,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诚实。
五、板书设计
```
别饿坏了那匹马
|
善意与谎言之间
|
信任与理解
|
诚实与成长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的结合。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涵。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1. 部分学生对“谎言”与“善意”之间的界限理解不够清晰,需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2. 课堂时间安排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更深入展开,比如对“老板”这一人物的分析可再细化。
3. 在情感教育方面,应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道德判断力。
总之,《别饿坏了那匹马》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更是一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