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是宋代著名词人岳飞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激昂悲壮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展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一、原文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创作背景
《满江红》相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作,创作于他北伐途中,抒发了他对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忧愤之情。当时,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百姓流离失所。岳飞作为主战派将领,主张收复中原,但屡遭朝廷内部主和派排挤,最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豪迈之作。
三、内容赏析
1. 情感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怒发冲冠”四字,便将作者内心的愤怒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怒”字,不仅描绘了外在的愤怒之态,更体现了内心深处对国难的痛心疾首。接着“仰天长啸”,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绪的爆发,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强烈波动。
2.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既是对自己多年征战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感慨。然而,岳飞并未沉溺于哀叹之中,而是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激励自己和后人珍惜光阴,奋发图强。
3. 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全词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岳飞以质问的语气,表达出对国耻未雪的愤懑,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位忠臣的坚定信念。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则展现出他誓死收复失地的决心。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更是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豪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他对敌人的深仇大恨,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是全词的高潮,表达了岳飞对恢复中原、重振国威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期望。
四、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节奏鲜明:全词用词凝练,句式长短错落,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 情感真挚,气势恢宏:无论是愤怒、悲愤,还是豪情壮志,都通过词句自然流露,极具感染力。
- 象征手法运用巧妙:如“云和月”、“贺兰山”等意象,既有现实意义,又蕴含深远寓意。
五、结语
《满江红》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部充满民族精神的史诗。它凝聚了岳飞的忠诚、勇气与理想,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奋斗不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首词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