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一等奖】《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但朋友未按时到达,陈太丘便先行离去的故事。文章虽短,却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言文。
本教案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核心内容,围绕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语言积累、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展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提升文言语感,理解人物性格,感悟诚信与守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所传达的诚信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理解“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做人、守约行事的价值观;
- 培养尊重他人、遵守承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言词语含义,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 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你有没有因为迟到而错过一个重要约定?”引发学生思考,引出“信”的重要性,自然导入课题。
2. 文本朗读(10分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 文言知识讲解(15分钟)
分组讨论,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如“期”、“行”、“舍”、“去”等,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 译文训练(15分钟)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句子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准确。
5. 问题探究(15分钟)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陈太丘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如果你是那个朋友,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意义。
6. 拓展延伸(10分钟)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事例,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关于“信”的故事,增强课堂的现实意义。
7. 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信”》,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诚信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思想教育的融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仍存在畏难情绪,今后应加强文言文趣味性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翻译练习、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既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重视其思想认识的提升。
六、板书设计:
```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诚信之道
信:言行一致,守约有责
陈太丘:守信
友人:失信
启示:做人要讲信用,守诺言
```
总之,本教案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载体,将文言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力求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