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在南宋词坛的地位,掌握其词风特点。
- 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 掌握词中常用意象和艺术手法,如“冷月无声”、“废池乔木”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情感与意境。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对战乱后扬州景象的悲凉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思,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清冷”、“萧瑟”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把握姜夔词风的独特性,理解“以景写情”“以哀写哀”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扬州慢》原文、作者简介、历史背景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姜夔相关资料
- 准备朗诵音频或视频,用于课堂示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 展示扬州昔日繁华的图片,对比战乱后的残破景象,引出“扬州慢”这一题目。
- 提问:“你心中的扬州是什么样的?如果它变成了一片荒凉,你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2. 作者介绍
-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 他的词风清空骚雅,注重音律与意境,是“格律派”代表人物之一。
- 《扬州慢》是他游历扬州后所作,借古抒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 初读感知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
第二课时:精读与赏析
1. 整体感知
- 分组讨论: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扬州?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
-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如“尽日寻春不见春”“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
2. 逐句分析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开篇点明地点与时间,营造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由盛转衰,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去,眼前只有荒草丛生。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渴望,语言含蓄而深刻。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用声音与画面渲染孤寂与凄凉,强化全词的悲剧色彩。
3.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如“荠麦”“废池”“乔木”等,营造出荒凉冷落的意境。
- 情感表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语言风格:凝练含蓄,富有音乐性,体现出姜夔词作的独特魅力。
第三课时:拓展与延伸
1. 比较阅读
- 对比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与姜夔《扬州慢》,分析两者在情感与风格上的异同。
- 讨论:为什么同一座城市,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 写作练习
- 假设你是姜夔,站在扬州城头,写下你心中所见所感。
- 要求:不少于200字,体现“清空骚雅”的风格。
3. 总结升华
-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 鼓励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现实,从古诗中汲取精神力量。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扬州慢》,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词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清角吹寒”的理解。
3. 预习下一首宋词,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进姜夔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对故土的深情与对时代的忧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