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课堂时间】2025年4月5日
【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高二(3)班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导入环节
李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段历史,一段充满愤怒与反思的历史。这封信不是普通的书信,它来自一位伟大的作家——雨果。”
“大家知道雨果是谁吗?”李老师问。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法国著名作家。”“他写过《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很好,”李老师点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是雨果在1861年写给一名法国军官的,目的是谴责英法联军对中国侵略行为的不满。”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李老师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A说:“这篇文章是雨果批评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行为。”
学生B补充道:“他还提到,虽然英法是‘文明’国家,但他们的行为却极其野蛮。”
李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结构:
- 开头部分:雨果对巴特勒上尉的感谢表示惊讶,因为这封信本应是对侵略者的赞美,而不是谴责。
- 中间部分:他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指出他们破坏了人类文明的象征。
- 结尾部分:他呼吁尊重历史和文化,强调真正的文明应建立在尊重之上。
三、语言赏析与情感体会
李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们欧洲人自以为是文明人,而把中国人称为‘野蛮人’,这完全是荒谬的!”
“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我感到羞耻的是,我是一个法国人。”
这些句子让学生们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愤怒与深刻的道德责任感。
李老师提问:“为什么雨果会用‘强盗’来形容英法联军?”
学生C回答:“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掠夺和破坏,而不是所谓的‘文明’行为。”
学生D则说:“他是在讽刺那些自诩为文明的国家,其实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四、拓展讨论与思考
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的中国立场上,看到自己的文化遗产被毁,我们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E说:“我觉得非常愤怒,也非常伤心,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F说:“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不管出于什么理由。”
李老师总结道:“雨果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有良知的人。他敢于直面历史的不公,敢于批判强权。他的这封信,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控诉,也是对人性和文明的呼唤。”
五、课堂小结
李老师最后总结道:“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了解了雨果的立场和情感,也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下课!”
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围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开,学生参与积极,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并结合自身情感体验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分析语言、探讨历史背景,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增强了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度和批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