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全文及译注】《中山狼》是明代作家马中锡所著的一篇寓言小说,收录于《东田文集》中。这篇作品以动物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只狼在危难之时被书生所救,却在事后反咬一口、恩将仇报的故事。其寓意深刻,讽刺了忘恩负义之人,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义。
一、原文
中山狼
中山有狼,欲食人。有书生夜行,遇之。狼哀曰:“吾饥甚,愿君怜而救之。”书生悯其情,解衣与之。狼得衣,遂化为老丈,曰:“吾本山中一狼也,今遭困厄,幸蒙君救,当图报。”书生喜曰:“善。”
后数日,狼复至,曰:“吾已饱矣,今来谢君。”书生曰:“无事。”狼曰:“吾闻君有女,愿娶之。”书生怒曰:“汝乃畜类,岂可配吾女?”狼曰:“我已为人,何谓畜类?”书生不语。狼曰:“吾虽为狼,亦有心;君虽为儒,亦有欲。若不许我,吾必食君。”
书生惧,遂许之。狼曰:“吾当先娶其女,然后杀君。”书生泣曰:“吾悔矣!”狼笑曰:“君子多言,少实。今日之报,非我负君,乃君负我。”
二、译文
中山狼
在中山地区有一只狼,想要吃人。有一天,一个书生晚上走路,遇到了这只狼。狼哀求说:“我非常饥饿,希望您能可怜我,救救我。”书生同情它的情境,便脱下衣服给它穿。狼穿上衣服后,竟然变成了一位老人,说道:“我原本是山中的一只狼,现在遇到困境,幸好得到您的救助,我一定会报答您。”
书生很高兴地说:“好啊。”
几天后,狼又来了,说:“我已经吃饱了,今天来感谢您。”书生说:“没什么事。”狼说:“我听说您有个女儿,我想娶她。”书生生气地说:“你是一只野兽,怎么能配得上我的女儿?”狼说:“我已经变成人了,怎么还说是野兽?”书生没有说话。狼接着说:“我虽然是狼,也有心;您虽然是读书人,也有欲望。如果不答应我,我就吃掉你。”
书生害怕了,只好答应了。狼说:“我先娶您的女儿,然后再杀掉你。”书生哭着说:“我后悔了!”狼笑着说:“君子话说得多,做事却少。今天的回报,并不是我辜负您,而是您辜负了我。”
三、注释与赏析
1. “中山狼”:这里的“中山”并非地名,而是象征荒野、险恶之地。“狼”则代表贪婪、狠毒之人,常用来比喻忘恩负义者。
2. “书生”:象征善良、仁慈的君子,但有时也显得过于轻信他人,缺乏警惕。
3. “狼化为老丈”:这是故事的关键转折点,说明狼不仅具备人性,还懂得伪装和欺骗,表现出极强的生存智慧。
4. “君子多言,少实”: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即有些人表面上讲仁义道德,实际上却行为卑劣,甚至背信弃义。
5.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狼与书生之间的互动,揭示了“恩将仇报”的现象,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友善的人,尤其是那些隐藏真实意图的“披着羊皮的狼”。
四、现实意义
《中山狼》虽然是一部古代寓言,但其内涵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类似“中山狼”的人物屡见不鲜:有人在困难时求助于人,一旦得势便翻脸无情;有人假意示好,实则暗藏祸心。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时,既要保持善良之心,也要提高警惕,避免因轻信而受害。
五、结语
《中山狼》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则关于善恶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读罢此文,令人警醒,也引人深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