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及35221-2017及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总则)】在气象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的观测流程和统一的技术规范是确保数据准确性、可比性和连续性的关键。《GB/T 35221-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作为我国地面气象观测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为全国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自实施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类气象台站、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日常观测工作中。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设备配置要求、观测方法、数据记录与处理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地面气象观测体系。
首先,《总则》明确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和目标。通过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持续监测,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灾害预警以及生态环境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也强调了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数据的长期可用性。
其次,在设备配置方面,标准对各类气象传感器、自动观测系统及辅助设施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例如,温度传感器应具备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风速仪需满足一定的响应时间和测量范围,雨量计应具备良好的防干扰能力等。这些规定不仅提升了观测设备的可靠性,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总则》还特别强调了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各观测站点按照统一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可靠的通信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同时,对数据的格式、编码方式以及存储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便于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高原、沿海或山区等特殊区域,可能需要增加特定的观测项目或优化设备布局,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总体来看,《GB/T 35221-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不仅是我国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相关标准也将持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气象服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