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考点归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首诗以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而深受师生喜爱。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该诗常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重要内容出现,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一、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写景抒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早期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诗歌原文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诗歌内容解析
1. 首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三秦”指关中地区,是长安所在;“五津”是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地。
- 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遥望蜀地,描绘出一幅辽阔的送别图景。
2. 颔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为游子的共同命运,彼此都因仕途奔波而远离家乡,离别之情更加深沉。
3. 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是全诗的名句,也是最富哲理的一联。
- 意思是只要心中有真诚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如同近在咫尺。
- 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4. 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歧路”指分别的路口,“沾巾”即流泪。
- 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在分别时过分伤感,要保持乐观,体现出一种豪迈的情怀。
四、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诗人虽写离别,却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变迁。
- 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劝慰,层层递进,情感自然流露。
五、中考常见考点
1. 诗句默写
- 考查重点: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2. 词语解释
- 如“宦游人”、“歧路”、“沾巾”等词的含义。
3. 主旨理解
- 把握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感变化,理解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手法分析
- 如借景抒情、对比手法、象征意义等。
5. 语言赏析
- 分析诗句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六、拓展延伸
- 与《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送别诗比较,体会不同诗人送别诗的风格差异。
- 结合王勃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作品中体现的个性与时代背景。
七、总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佳作。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珍惜友情,如何在人生旅途中保持豁达的心态。在中考复习中,掌握这首诗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及其相关考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提示:备考时应注重积累经典诗句,理解诗意,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内容,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类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