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冬至节》微教案及反思】一、活动名称:
中班语言活动《冬至节》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冬至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冬至的相关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节日的情感体验,感受家庭团聚的温暖。
三、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冬至的图片、视频等);
2. 冬至相关的图片资料(如汤圆、饺子、冬至节气图等);
3. 简单的绘画材料或手工工具,用于制作“冬至小礼物”;
4.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享(如是否吃过冬至汤圆等)。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入主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中有几个节气吗?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特别的节日——冬至。”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介绍冬至的基本知识,如时间、天气变化、习俗等。
2. 讲述与讨论(10分钟)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述冬至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如吃汤圆、包饺子、祭祖等。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家过冬至的经历,如“我妈妈会包汤圆”、“我吃了热乎乎的饺子”。
3. 语言表达练习(8分钟)
教师出示冬至相关词汇卡片(如“寒冷”、“团圆”、“汤圆”、“饺子”等),引导幼儿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或造句练习。例如:“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一起吃……”
4. 动手操作(7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简单的手工活动,如用彩纸制作“冬至小汤圆”或“冬至贺卡”,并写上祝福语送给家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冬至的意义,并布置一个小任务: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冬至知识。
五、活动反思:
本次语言活动围绕“冬至节”展开,旨在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活动效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幼儿能够较为清晰地描述冬至的习俗,但仍有少数孩子表达不够流畅,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有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但在动手操作环节,由于材料准备不够充分,部分幼儿未能完成作品,下次应提前做好更详细的准备工作。
此外,在情感教育方面,活动设计注重了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帮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但若能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理解力。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幼儿打开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的主题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