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课堂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教学班级】五年级(3)班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非常特别的图形——圆。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车轮是圆的!”“碗口是圆的!”“硬币也是圆的!”……
李老师点头肯定:“大家说得很好,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探究圆的特征
1. 动手操作,感知圆的形成
李老师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根绳子,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请这位同学用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纸上,另一端拿粉笔绕一圈,看看会画出什么图形。”
学生操作后,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圆。李老师引导大家观察:“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它的边缘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纷纷发言:“边是弯的。”“看起来很光滑。”“没有角。”
李老师总结:“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它的边缘是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 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O,接着用尺子画出一条从圆心到圆周的线段,说明这是“半径”。
“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李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接着,她又画出一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称为“直径”。
“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它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李老师强调,“所以,直径 = 2 × 半径。”
三、小组合作,深入理解
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布置任务:
- 每组用圆规画一个圆;
- 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 测量并比较不同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操作,有的认真画圆,有的互相讨论,还有的拿着直尺测量数据。
汇报时,各组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发现:“我们画的圆半径都是3厘米,直径就是6厘米。”“不同的圆半径不一样,但每个圆的半径都一样长。”
李老师点头称赞:“大家做得非常好,看来已经初步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
四、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李老师提问。
学生思考后回答:“车轮是圆的,这样行驶更平稳。”“钟表的表面是圆的,方便看时间。”“篮球是圆的,投篮更准确。”
李老师补充道:“圆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比如在运动中可以减少摩擦力,在建筑中也常被用来设计圆形结构,使受力更均匀。”
五、总结与作业
李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最后,她布置了课后作业:
1. 在生活中找三个圆形物体,记录它们的半径或直径。
2. 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圆的认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