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学会商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商量”的含义,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协商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练习如何提出建议、倾听他人意见,并达成共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性表达、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商量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如“可以……吗?”、“你觉得怎么样?”等。
- 难点: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商量的语言,做到语气委婉、表达清晰、尊重对方。
三、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包含情景图片、对话示例)
- 情景卡片(如:借书、分配任务、选择活动等)
- 学生分组用的标签或编号
- 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会商量。”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什么是商量?
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商量”是指在有分歧时,通过沟通、讨论,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 商量的常用表达方式:
- “我们可以……吗?”
- “你认为……怎么样?”
- “如果……是不是更好?”
- “你觉得……合适吗?”
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我想看动画片,但妈妈说该写作业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商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境模拟(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张情景卡片(如:想和同学一起玩,但对方正在做作业;想换座位,但不知道是否合适等)。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提出请求的人,另一人扮演回应者。鼓励学生使用商量的语言,尝试达成一致。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
4. 分享与评价(10分钟)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对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进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 是否使用了合适的商量语言?
- 是否表达了尊重和理解?
- 是否达成了共识?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商量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它让我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能更有效地沟通、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用商量的方式,做一个有礼貌、善沟通的好孩子。
五、拓展延伸:
布置小任务:回家后和家人进行一次“商量”,比如商量周末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等,并记录下自己是如何表达的,下次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表达不够自然、语气生硬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语言训练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量的技巧。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基于常规教学流程优化调整,避免AI生成痕迹,符合教学实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