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亮教案】一、活动名称:
《猴子捞月亮》
二、适用年龄:
3-6岁幼儿
三、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理解“猴子捞月亮”的寓意,初步感知“水中的倒影”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包含猴子、月亮、水池等元素)
2. 水盆或水槽若干(用于模拟“捞月亮”情景)
3. 小猴子头饰若干
4. 轻柔的背景音乐(可选)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天上的月亮吗?它在晚上会出现在哪里?”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接着出示图片,讲述《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生动地讲述《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注意语速适中,配合动作和表情,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一群猴子在树林里玩耍,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是真的月亮掉进水里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去捞,结果发现月亮还在天上,而水里的只是它的倒影。
3. 讨论与思考(5分钟)
教师提问:
- “为什么猴子们一直捞不到月亮?”
- “水里的月亮是什么?”
引导幼儿思考“倒影”的概念,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想法。
4. 游戏活动——“猴子捞月亮”(1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水盆或水槽,教师在水盆中放入一个小月亮模型或纸片。
请幼儿模仿故事中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地尝试“捞月亮”,并观察水中的“月亮”是否真的能被捞起来。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直观地理解“水中的月亮是倒影”的道理。
5. 总结与延伸(2分钟)
教师总结:“原来水里的月亮不是真的,而是天空中月亮的倒影。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真相。”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这个故事,并一起观察夜晚的月亮。
六、活动延伸:
1. 在科学区角投放镜子、水盆等材料,供幼儿探索“倒影”的现象。
2. 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
3. 家庭互动: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观看夜空中的月亮,增强亲子交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水中的倒影”这一自然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思考,避免过多讲解,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思。
八、注意事项:
1. 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水洒出或幼儿滑倒。
2. 鼓励每个孩子参与,避免个别幼儿被冷落。
3. 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设计,结合幼儿认知特点与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与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