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公开课教学实录】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年级:小学五年级
授课时间:2025年4月10日
授课地点:XX小学五(3)班
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小女孩的幻象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同情之心。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童话背后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小女孩在寒冷中点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童话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悲伤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来自安徒生笔下的经典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在寒冷冬夜中艰难求生的小女孩的故事。你们有没有想过,在那个没有温暖的地方,她是如何度过每一个夜晚的?
(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小女孩为什么在街头卖火柴?她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概括主要
- 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天。
- 小女孩家境贫困,父母严厉,她不得不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
- 她又冷又饿,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在寒冷中死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约20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女孩在寒冷中点燃火柴时的场景。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点燃后看到了什么?这些幻象代表了她怎样的愿望?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
1. 第一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象征着她渴望温暖和舒适的生活。
2. 第二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表达了她对食物的渴望。
3. 第三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象征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第四次点燃火柴:她见到了已故的奶奶,这是她唯一感到温暖和安慰的时候。
5. 最后一次点燃火柴:她在幻象中与奶奶一起飞向天堂,象征着她最终摆脱了苦难。
师:通过这些幻象,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什么?她到底想要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女孩虽然身处困境,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她渴望温暖、食物、爱与陪伴。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像她这样的人,你会怎么帮助她?
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手,传递爱心。
- 童话虽然虚构,但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更增强了对弱者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以“我眼中的小女孩”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她的理解和关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