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十二章”是后人从《论语》中选取的十二段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内容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方面,至今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以下为《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现代汉语翻译: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没有的。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理也就自然产生了。孝顺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外表讨好别人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求诚信,节约用度并爱护百姓,使用民力时要讲究时机。”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守信用,广泛地关爱众人,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尊重贤德的人胜过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即使有人说他没读过书,我也认为他已经具备了学问。”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也不会牢固。要以忠诚和信用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第九章:
子曰:“吾与点也!”
译文: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注:此章出自《先进》篇,表达孔子对曾点理想生活状态的认同。)
第十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毫无意义。”
第十一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第十二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结语:
《论语》十二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段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们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指引,也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处世、立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篇章,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