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 体会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名句的深意。
- 学习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与意境。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亲人离散的无限哀思。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体会“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春望》朗诵音频、相关图片、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教案、课堂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短片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诗人是如何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春望》,看看他是如何描绘那个动荡时代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 教师范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把握。
- 分组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逐句分析: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引导学生分析“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感受国家衰败与自然永恒的反差。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因时局而伤感,因离别而悲痛的心理状态。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家书”的珍贵。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描绘诗人因忧愁而白发稀疏的形象,体现其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中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并派代表发言。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比较阅读:结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作品,体会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
-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国破山河在”的理解。
- 仿照《春望》的结构,写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
五、板书设计
```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