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责僮婢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不责僮婢》是一篇古代散文,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或其相关文集。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宽容与教养的故事,传达了作者对人性、教育以及待人接物的深刻见解。
节选
“余尝见一贵人,其仆婢多有过,而彼不责之。或问其故,曰:‘吾非不能责也,但责之则彼心不服,反生怨恨。不如宽以待之,使自知过而改之。’”
阅读理解题:
一、选择题:
1. 文中提到的“贵人”是指( )
A. 富有的人
B. 地位高的人
C. 有道德修养的人
D. 年长的人
答案:B
2. “责之则彼心不服”的意思是( )
A. 责备他们,他们会感到高兴
B. 责备他们,他们会心服口服
C. 责备他们,他们会心生不满
D. 责备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
答案:C
3. 文中“宽以待之”的意思是( )
A. 严厉地对待
B. 宽容地对待
C. 严厉地惩罚
D. 毫不关心
答案:B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贵人”不责骂仆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因为“贵人”认为责骂仆婢会让对方心生不满和怨恨,反而不利于改正错误。他选择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让仆婢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2. 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处理,而不是一味责备。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关系,还能帮助他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三、分析题: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不责僮婢”这一做法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不责僮婢”体现了儒家提倡的“仁爱”精神,也反映了古人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在管理或教育他人时,如果只是一味责骂,可能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难以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相反,用温和、宽容的方式引导,更容易让人接受并反思自身问题。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能培养一个人的自律与责任感。
总结:
《不责僮婢》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指责与批评。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