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双方在争斗或冲突中都受到损害,结果是彼此都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都吃了亏。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同归于尽”的局面。
一、成语的基本信息
- 拼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
- 结构:联合式
- 近义词:两虎相争、同归于尽、两败俱伤
- 反义词:双赢、各得其所、互惠互利
二、成语的出处与典故
“两败俱伤”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今齐、楚相攻,若战于河外,其势必两败俱伤。”意思是说,如果齐国和楚国在黄河以南交战,最终的结果将是双方都遭受重大损失,没有赢家。
此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项王怒,欲击沛公……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天下,何惧项羽?’项王曰:‘壮士!’乃赐之卮酒。……于是项王乃与沛公饮,约盟而去。……后项王与汉王相持于荥阳,久而不决,韩信、彭越等皆叛,项王遂败。”虽然这段文字并未直接使用“两败俱伤”,但其背后所体现的战争消耗与双方受损的情景,正是“两败俱伤”的现实写照。
三、成语的含义解析
“两败俱伤”强调的是在对抗或竞争中,双方因过度争执、不理智的行为而互相伤害,最终导致双方都失去原本可能获得的利益。它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典型例句与用法
1. 两个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不断打价格战,结果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真是两败俱伤。
2. 兄弟俩因为一点小事争吵,最后谁也没占到便宜,真是两败俱伤。
3. 如果两国继续僵持不下,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4.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只顾个人利益,最终也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
五、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两败俱伤”多用于描述冲突后的负面结果,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使用时,应注意语境是否恰当,避免误用。同时,该成语也可用于提醒人们在处理矛盾时应采取理性、和平的方式,避免无谓的消耗。
六、总结
“两败俱伤”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要懂得权衡利弊,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短视行为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生活、工作乃至国际关系中,学会妥协与合作,才是实现共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