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首元曲的文本内容、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展开教学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马致远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意境之美。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反思,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了“秋天”的主题图片与音乐营造氛围,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做好铺垫。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更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中。然而,由于时间安排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沉浸其中,导致后续讨论的深度不够。
其次,在文本解读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逐句分析,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含义,并通过提问方式鼓励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在讲解“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萧瑟之感;在分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则重点探讨“断肠人”所承载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种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意象(如“枯藤”“老树”等)缺乏联想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迁移,帮助他们建立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此外,在朗读与背诵环节,我采用分组朗读与个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个别学生在朗读时语气不够到位,未能准确传达出诗歌的节奏与情感。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
最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引入了其他描写秋景或思乡情感的诗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秋思”主题的理解。这一做法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但也反映出我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上还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本次《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作为教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努力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