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马丽华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探险经历,生动地描绘了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对自然探索的勇气与智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长江源头的基本情况。
2.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文章中描写自然景观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 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学生预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长江源头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笔下的自然美景。
-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格拉丹东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 第二部分(第4-6段):详细描述格拉丹东的自然景观。
- 第三部分(第7-9段):总结全文,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小组讨论:
- 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自然景观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一些关于长江源头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那里的美丽风光。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去过的自然景点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并默写本课的重点词语。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位置:青藏高原腹地
自然景观:雄伟壮观
人文精神:敬畏自然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