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蕴含的情感。
- 难点: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如荷塘夜景)
-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包括查阅作者简介及相关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轻音乐,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夜晚,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引入课题《荷塘月色》,说明这是一篇描写夏日夜晚景色的文章,并且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自然风光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之后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部分?
精读探究
1. 整体感知:结合课前预习情况,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强调本文写作于1927年,正值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感到迷茫无助。
2. 局部剖析:
- 第一部分(开头至“心里颇不宁静”):描述了作者傍晚散步时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烦躁不安。
- 第二部分(从“沿着荷塘的小路走去”到“像今晚上”):详细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特别是月下荷塘的独特魅力。
- 第三部分(最后两段):回到现实,再次提到自己的烦恼,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喜悦。
3.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段落,讨论这段文字是如何表现主题思想的,并准备汇报。
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题目为“你觉得作者真的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了吗?”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技巧。
总结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语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好的文学作品则能触动人心。同时提醒大家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片段;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寻找心灵寄托”的看法。
通过这样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荷塘月色》这篇经典之作,还能从中获得启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